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全集



刘云天
HIRES小金标FLAC|96kHz/24bit

规格: 27 首
流派: 古典乐
类别:钢琴 浪漫时期 俄罗斯
发布:2023-11-10
公司:太平洋影音有限公司
专辑价格: ¥188  
专辑简介: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是史上伟大的俄国钢琴演奏家之一,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俄国指挥家之一,同时是俄国作曲体系中,继“强力集团”的五大作曲家和彼得·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之后,与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一起被视为俄国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包括三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两部钢琴奏鸣曲和二十七首钢琴前奏曲在内的大量钢琴独奏作品。

坎坷的一生
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然而,他父亲的挥霍导致家道中落。拉赫玛尼诺夫在九岁时就获得了奖学金并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后来,由于父母的分居和自身在普通学科考试的失败,导致他于1885年秋天搬到了莫斯科。在那里,他成为了尼古拉·兹维列夫(Nikolai Zverev)的学生,兹维列夫的老师亚历山大·迪布克(Alexander Dubuque)和阿道夫·冯·亨塞尔特(Adolf von Henselt)是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的学生。拉赫玛尼诺夫住在兹维列夫的家里,一住就是近四年。在那里,他得到了必要的训练,为他后来强大的钢琴演奏技术提供了基础。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同班同学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
1888年,十五岁的拉赫玛尼诺夫获得了鲁宾斯坦奖学金,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他的堂兄亚历山大·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的学生。西洛第是当时俄国最著名的钢琴家和教师之一,他也曾是兹维列夫和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的学生。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学院的对位法老师是谢尔盖·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塔涅耶夫曾是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和柴可夫斯基的学生,赋格、和声和自由作曲老师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的学生安东·阿连斯基(Anton Arensky)。
1889 年,拉赫玛尼诺夫和兹维列夫之间产生了裂痕,兹维列夫认为天才钢琴家从事作曲是一种浪费。
1890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单乐章的《青年交响曲》和交响诗《罗斯季斯拉夫王子》。1891年,拉赫玛尼诺夫从音乐学院钢琴班毕业,他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同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次年,他从作曲班毕业,并创作了《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作为作曲家的职业生涯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他的第一交响曲却以失败告终。由于指挥家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在这部作品上的首演表现不佳,并且评论家用最严厉的语言批评了这部交响曲,因此严重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继续创作的信心。经过尼古拉·达尔医生的治疗,他重拾信心并创作出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的成功恢复了他作为作曲家的自信。
1917年十月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了祖国。他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他作为钢琴演奏家的非凡天赋来养活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而作为指挥家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曲就不得不排在第三位。之后,他在美国的巡演大受欢迎。
1939年,他离开了欧洲,最终定居在美国,并于1943年在美国去世。自从1917年离开祖国后,他再也没有回去,在他的作品和演奏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弥漫着浓厚的思乡情绪。

曲目
1 降e小调前奏曲
2 F大调前奏曲
3 升c小调前奏曲 Op3 No2
4 升f小调前奏曲:广板 Op23 No1
5 降B大调前奏曲:庄严的 Op23No2
6 d小调前奏曲:小步舞曲的速度 Op23 No3
7 D大调前奏曲:如歌的行板 Op23 No4
8 g小调前奏曲:进行曲风格 Op23 No5
9 降E大调前奏曲:行板 Op23 No6
10 c小调前奏曲:快板 Op23 No7
11 降A大调前奏曲:活泼的快板 Op23 No8
12 降e小调前奏曲:急板 Op23 No9
13 降G大调前奏曲:广板 Op 23No10
14 C大调前奏曲:活泼的快板 Op32 No1
15 降b小调前奏曲:小快板 Op32 No2
16 E大调前奏曲:活泼的快板 Op32 No3
17 e小调前奏曲:充满活力的快板 Op32 No4
18 G大调前奏曲:中板 Op32 No5
19 f小调前奏曲:热情的快板 Op32 No6
20 F大调前奏曲:中板 Op32 No7
21 a小调前奏曲:快速且有生气的 Op32 No8
22 A大调前奏曲:中等的快板 Op32 No9
23 b小调前奏曲:缓板 Op32 No10
24 B大调前奏曲:小快板 Op32 No11
25 升g小调前奏曲:快板 Op32 No12
26 降D大调前奏曲:庄板-快板 Op32 No13
27 d小调前奏曲:不太快的快板

前奏曲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间,钢琴前奏曲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流派,无论是巴洛克风格的赋格曲(门德尔松、李斯特和勃拉姆斯),还是更常见的独立前奏曲,都可以按照肖邦前奏曲(作品28号)(海勒、斯克里亚宾和布索尼,或阿尔坎和居伊的二十五首)的无与伦比的模式,扩展到所有大小调的二十四首组曲。大家一致认为,前奏曲是一种简短、非程式化的作品,并不明显依附于舞蹈习惯或任何其它主要情绪,因此为演奏者和听众提供了相当大的诠释空间。在功能上,前奏曲既可以是私人晚会上的高雅名片,也可以是钢琴独奏音乐会上的主要或加演曲目。
拉赫玛尼诺夫的二十七首前奏曲主要属于后一种类型。这些前奏曲充分利用了全尺寸、工业强度大的音乐会大演奏琴,使其能够在最大的音乐厅以外的所有音乐厅中充满管弦乐的震撼力。尽管它们的开头小节往往很引人注目,但许多曲目的质感都是逐渐释放出来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即使是最伟大的演奏家,也是对体力和音乐性的双重挑战,这同样也适用于音乐学院里举行独奏会和国际比赛这样的“角斗场”。
斯克里亚宾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11号)具有浓郁的肖邦风格,几乎没有超过两页的篇幅,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则受到李斯特的影响,篇幅一般至少是肖邦的两倍。斯克里亚宾晚期的前奏曲倾向于虚幻和神秘,而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则几乎完全是情感倾诉的领域,探索英雄斗争和渴望的诗学。
《升c小调前奏曲》以难以误解的语言阐述了这些特质。1892年秋天,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金质奖章,并与古特伊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从1899年拉赫玛尼诺夫在伦敦的首演到逝世前的最后一次演出,这首曲子几乎成了拉赫玛尼诺夫每场独奏会中最受欢迎的作品——通常作为返场曲目演奏。李斯特式的钟声唤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停顿和多层次的质感则让人有时间细细品味叠加和弦的泛音混合物。拉赫玛尼诺夫这种以最少内容产生最大效果的天赋正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一个特点,但这个特点很快就被一些早期评论家大加挞伐,最后,听众发现自己在家也能用自己的钢琴重现这种基本的效果时便对他的音乐更加无法抗拒。无数次的改编和再版都没有给他带来经济回报。然而,即使爵士乐版本开始出现,他仍然听得津津有味。当一位女性仰慕者给他寄来明信片询问这首曲子是否在描述“一个人活着时被钉在棺材里的痛苦”时,他没有让她失望。无论作曲家对这首曲子有怎样的联想,如果没有中间抒情部分的情感纠葛,这首曲子就不会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的经典之作。
十年后,拉赫玛尼诺夫又回到这一流派,他克服了长达两年的写作障碍,创作出了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在1901年至1903年间创作的前奏曲(作品23号)中的十首前奏曲充分体现了该作品的和声与钢琴风格。如果说拉赫玛尼诺夫在这组作品中探索的灵魂状态需要情感燃料,那么他可以轻易地从自己的过去中找到——优越环境下成长的快乐,两次背井离乡的创伤,第一次是由于父亲的挥霍无度,另一次是由于懒惰导致所有考试失败。这些因素的产物就是强烈的乡愁。与此同时,由于尼古拉·兹维列夫(Nikolai Zverev)的严格要求,以及后来拉赫玛尼诺夫的堂兄、李斯特的学生亚历山大·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的指导,他逐渐掌握了当时最精湛的钢琴技巧。尽管拉赫玛尼诺夫不愿做功课,但他似乎从俄罗斯最伟大的对位法大师、柴可夫斯基的学生谢尔盖·塔涅耶夫那里学到了同样扎实的作曲技巧。因此,他能够创作出最华丽、最富丽的乐曲,而无需诉诸肤浅的效果堆砌。
作品23号开头的前奏曲为整套作品确立了三个原型。慢板升f小调第一号的叹息主题,勾勒出忧郁自省的基调;而快速降B大调第二号的华丽琶音、不屈不挠的和弦和华丽的尾音,则洋溢着战胜一切逆境的决心;d小调第三号《小步舞曲速度》则介于两个极端之间,其重心是内敛的新古典主义,可随意转变为内向或外向。接下来的四首前奏曲沿用了这三首开篇前奏曲的模式。第四号是一首舒曼式的无词歌——可与舒曼的浪漫曲(作品28号)之二作比较,而著名的g小调第五号则将柔和的抒情与激进的活力相融合;新巴洛克阶段则需要等待,而叹息式的抒情降E大调第六号前奏曲则再次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装饰伴奏的精通。c小调第七号前奏曲的巴赫式托卡塔风格达到极致,令人叹为观止。作品23号中的最后三首前奏曲并不令人沮丧。降A大调第八号前奏曲像肖邦的练习曲一样顽强而巧妙地坚持着右手的音型,而降e小调第九号前奏曲的双音符则是李斯特《超技练习曲》中《鬼火》(Feux follets)的再现。最后,第十号降G大调慢板避免了以高潮结束的方式,而是重新演绎了开头升f小调前奏曲的叹息,平静地结束了整个作品。
与肖邦、斯克里亚宾,甚至肖斯塔科维奇不同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按照调性系统地排列他的前奏曲。事实上,拉赫玛尼诺夫何时决定要完成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创作并不明确,但他在1910年创作作品32号中的十三首前奏曲时显然已经决定了这一道路。这是在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后创作的。然而,连续的前奏曲之间有足够多的非正式调性关系,尤其是在作品32号中,有八首前奏曲以相反的调式配对,而且在速度和情绪的连续性方面也有足够的变化,因此,对于任何有足够勇气的钢琴家来说,将每组前奏曲甚至全部二十四首前奏曲作为一个单元演奏都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C大调第一首“手指热身曲”通常被置于此类乐曲的开头,现在则成为作品32号前奏曲的起点。这首前奏曲不像李斯特《超技练习曲》中的同类乐曲那样猛烈飙升,但它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它提出了上升的主题,作为对拉赫玛尼诺夫惯用的濒临死亡的下降的一种平衡。摇摆的西西里亚节奏是一种尚未探索过的新古典主义原型,现在它已成为降b小调第二号前奏曲的主线,这首乐曲建立在两个加速“波”上,但这两个加速“波”都未能摆脱基本的忧郁,也未能避免在委曲求全的情绪中结束。
然而,活泼的E大调快板第三号前奏曲在另一种新巴赫式的“有氧运动”中挣脱了束缚,几乎像是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最新独奏版。在其阴暗的后继曲目e小调第四前奏曲的背后,甚至可能有吉格舞曲的影子,其对比鲜明的叹息音色最终在慵懒的中心部分得到了应有的表现。随着G大调第五号前奏曲的摇摆和狂喜的旋律,我们在作品32号中第一次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抒情性。相反,动荡的f小调第六号则充满了愤怒的激情。在拉赫玛尼诺夫的所有前奏曲中,最接近欢快俏皮的是几乎和蔼可亲的F大调第七号前奏曲。a小调第八前奏曲是作品39号中同一调性的《音画练习曲》的前奏曲,充满了无情的驱动力,仿佛背风面雨。第九号前奏曲进一步转入相反调式,用叹息主题的丝线编织出另一幅华美的织锦。接下来是两首以西西利亚为基础的乐曲:慢板b小调第十前奏曲,其对比部分极具震撼力;以及更快、更克制的B大调第十一前奏曲。
《升g小调第十二前奏曲》是整套乐曲中最后一首最受欢迎的返场曲,其竖琴般的形象就像俄罗斯别墅窗玻璃上流动的水。最后,降D大调第十三前奏曲再次收尾,这次它又回到了作品第3号中的升c小调;由于加入了西西利亚节奏、叹息动机、小步舞曲、加速的中段和振聋发聩的和弦高潮,它还具有某种总结性的特质。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曲子的结尾处加入了他几乎独一无二的手部伸展技巧,这仿佛是他钢琴技艺的标志。

罕见的三首前奏曲
在这张由刘云天老师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全集》中收录了拉赫玛尼诺夫三首罕见的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生前共创作了二十七首前奏曲,均为钢琴独奏曲,其中这三部作品在他的一生中都未发表过。第一首是他在这个领域首次尝试的降e小调前奏曲,这是他1887年创作的四首乐曲之一;第二首是1891年7月他为大提琴和钢琴改编了一首F大调前奏曲;最后一首是1917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遗作。
—— 温德汉

艺术家简介:
钢琴家刘云天,中国旅美钢琴家、华夏琴英全球华人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位钢琴表演专业博士、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刘云天是“中国音乐金钟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获得“霍洛维兹国际钢琴大赛”最高荣誉的中国选手,被载入有音乐界殿堂级钢琴比赛之称的“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史册的中国钢琴家。刘云天曾先后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美国帕克大学、意大利科莫湖钢琴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于李松、竺林、谢小河、波波娃、斯坦尼斯拉夫·伊奥丹尼奇(Stanislav Ioudenitch)、威廉·格兰特·纳伯雷(William Grant Naboré)、韦丹文教授。曾获得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金奖,霍洛维茨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决赛纪念奖,第二届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演奏家组第一名,2017年度、2022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2019年入选广东省委宣传部“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作为一位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的钢琴家,刘云天先后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瑞典、意大利、芬兰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音乐会,合作过的乐团包括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比利时国家交响乐团、堪萨斯城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沈阳交响乐团等。经过多年历练,刘云天演奏技艺与音乐素养得到飞跃式的提升,难得的音乐造诣和艺术气质让他在国际乐坛中大放异彩。他的音乐从血液里流淌出来,以他特有的方式诠释,彰显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为之一振,有如“天籁之音”,情感表达真挚自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教授一致好评。

高解析音乐品质 不同于 国内主流音乐平台 考录的CD音频,以及无细节的大内存虚假音频 为Hi-Res硬件产品能够展示其真正的产品性能的高品质音源
HI-RES音乐社 »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全集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